您的位置: 首頁 >學校概況>校長寄語

校長寄語

簡單,是一種偉大的力量

我們所處的世界與時代越來越紛繁復雜,太多的人因無法應對復雜性,而被洪流挾裹,越來越卷、越來越累、越來越迷茫。其實,世界越是復雜,越是要回歸簡單,回歸常識;遇到的問題越難,越是要回到根本、專注本質。海中的精神特質體現在四個方面:大道至簡,即遵循規律;靜水流深,即充滿定力;臻于至善,即精益求精;美美與共,即相互成就。站在新學期的起點,為了讓大家能游刃有余的應對未知的挑戰,我想跟大家聊一聊“簡單”這個話題。

一、“熱愛祖國”這件事其實很簡單

愛國,是人世間最深層、最持久的情感,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、立功之本。每當提及愛國主義這個話題,我們常常會心生宏大而莊嚴的感覺,仿佛只有做出驚天動地的舉動才能稱之為愛國。1938年3月,海安淪陷,日軍在海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。面對山河破碎,滿目瘡痍的中國,怎樣做才能算愛國呢?海中創始人韓國鈞先生的回答是,興辦教育、留中華文明之火種。于是乎,1939年,海安中學的前身“海安私立紫石初級中學”在抗戰烽火中誕生。近年來,面對核心技術遭遇“卡脖子”難題,我們升級了水木科創中心各類微科研實驗室,為大家配置了一流的設備,目的就是讓大家了解目前先進技術的發展狀況,激發大家主動學習,奮力超越,激勵大家臥薪嘗膽,立志創新。

愛國當然要志存高遠,更要關注身邊的事、做力所能及的事,關注國家發展,珍視國家榮譽,努力讓國家變得更好,這才是對國家負責任的愛國主義。

二、“實現夢想”這件事其實很簡單

提到“實現夢想”,我們很多人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系列諸如漫長、曲折、挫折甚至犧牲等詞匯,讓人望而卻步。是的,夢想成真之前,看上去總是那么遙不可及。其實,“實現夢想”需要的不過是“即刻出發”的勇氣和“把握關鍵”的智慧。清代文學家彭端淑用一句非常樸實的語言揭示了學習的真諦,“人之為學有難易乎? 學之,則難者亦易矣; 不學,則易者亦難矣?!薄俄n非子》里有一個關于趙國建立者趙襄子跟駕車高手王子期學習駕車的故事。他學成之后跟王子期比賽,換了三次馬卻依然輸掉,就懷疑王子期傳授技藝有所保留。王子期說:技術方面我肯定都教了,但駕車最重要的是“馬體安于車,人心調于馬”,意思就是要讓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,人的心要跟馬的動作協調,也就是應該專注于“御馬”本身,你趙襄子在比賽中過于關注我的狀態,心思分散,自然就駕馭不好了。其實“實現夢想”也一樣,少想輸贏,多想方法,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一件事的關鍵點上。

有句話說的好,“你總說夢想遙不可及,可是你卻從不早起”。夢想并非高懸于天際的星辰,遙不可及;相反,她其實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,并不需要驚天動地的行動或異于常人的能力,把時間放在哪里,哪里就會開花結果。趁著春光正好,珍惜每一次實現夢想的機會,克制內心的懶惰,戰勝拖延的惡習,命運定會銘記你每一步腳踏實地的堅持,夢想一定會成為你手中可觸可及的現實。

三、“理解社會”這件事其實很簡單

近年來,不少老師都提出了一個共性的議題:現在的學生似乎越來越疏離真實的社會生活,習慣于通過屏幕建立虛擬的社交聯系,而忽略了對真實世界的觀察和理解。在學業和考試中,由于缺乏對社會的深刻理解,有時候難以應對與現實情境相關的問題。實際上,這不僅僅是青少年的問題,更是一個時代性的問題。人類學家項飆曾提出一個觀點,稱這種現象為“附近的消失”。他指出,在快節奏的生活中,人們忙于奔向“遠方”,而很少身邊的人和事,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感知周圍世界的能力,也就漸漸失去了理解世界的基礎。

“理解世界”從“重建附近”和“感知附近”開始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項飆提出了“最初500米”計劃。他鼓勵每個人從自己身邊的500米范圍開始,關注自己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讓身邊那些鮮活的“具體性”成為我們理解世界和生活的基礎。這個觀念就跟我校提出的“一米陽光”的觀念相類似,只要每個人把自己周邊一米范圍內的事情做好,這個世界必將更加精彩。

回歸簡單,是一種充滿智慧的人生選擇,是應對巨變時代的最佳策略。它蘊藏著無與倫比的力量,能夠賦予我們超乎想象的自信和底氣。此刻,新的學期已經揭開序幕,帶著我們熱切的期望和嶄新的夢想,回歸簡單與純粹,我們就一定會遇見、會創造更美好的一切!


分享到: